【別名】小尖羊肚菌、小頂羊肚菌。
【食用】為羊肚菌科真菌黑脈羊肚菌的子囊果。
【分布】多生長在無污染的云杉、冷杉等針葉林至針闊混交林中地上。野生。我國新疆、甘肅、西藏、山西、內(nèi)蒙古、青海、四川、重慶、湖北、云南等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廣泛分布。
【采集】采摘黑脈羊肚菌的子囊果。
【形狀】外生菌根真菌。群生或散生。肉質(zhì)子囊果中等大,高6~12厘米。菌蓋錐形或近圓柱形,頂端一般尖,高4~6厘米,粗2.3~5.5厘米,凹坑多呈長方圓形,淡褐色至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交織,邊緣與菌柄連接一起。菌柄乳白色,近圓柱形,長5.5~10.5厘米,粗1.5~3厘米,上部稍有顆粒,基部往往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形。子囊孢子單行排列。側(cè)絲基部有的有分隔,頂端膨大。
【功效】黑脈羊肚菌味甘,性平。
【加工】食用部位為黑脈羊肚菌的子囊果。春季至初夏雨后可采摘子囊果,去雜冼凈后,可炒食、煮食、燉食、蒸食、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