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福建、浙江等地黑木耳多采用棒式露天地栽,常受高溫、連續(xù)陰雨等惡劣天氣影響,導致爛棒率高和流耳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生產效益。近年來,通過改變模式,采取避雨棚懸掛擺放的出耳方式,生長過程受天氣影響小,場地清潔干凈,并可實現(xiàn)提前1個月采摘,搶早上市,產出的耳片潔凈無沙土,品質好,價位高。每棒純利潤比地栽木耳高出1.0~1.2元,經(jīng)濟效益可觀,且在相同面積下,其擺放數(shù)量是傳統(tǒng)地栽木耳的3~4倍,提高了土地空間利用率。現(xiàn)將黑木耳避雨棚立體吊棒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與季節(jié)安排
品種選擇要適合當?shù)貧夂蛱攸c,以抗逆性較強的中熟品種為宜。福建省菌棒制作時間分為閩西、北與閩東、南兩區(qū)域,閩西、北區(qū)域制棒時間為7月中旬~8月底,閩東、南區(qū)域制棒時間為8月中旬~9月底。生產時應從具有相應技術資質的供種單位引進,選擇菌絲體生長整齊、濃密、潔白的菌種。
2 場地選擇及棚架結構
栽培場地應選擇清潔平整、通風良好、陽光充足、水源潔凈的地塊。避雨棚采用熱鍍鋅鋼管鋼架結構,要求為南北走向,寬10m、長20m,大棚頂高4.3~4.5m,肩高1.8~2.0m。大棚兩頭設門,門寬2m以上,門上方設0.5m×1.0m的通風窗,每個大棚可掛6000袋左右。秋季出耳應在大棚的頂部及四周全部覆蓋塑料膜和遮陽網(wǎng),棚兩側安裝卷簾器,棚頂放置噴霧水帶。棚內框架上放置若干橫桿,用于栓綁吊繩。每兩個橫桿為一組,組內橫桿間距25~30cm,每組橫桿之間留出“過道”,距離一般為0.7m,每組橫桿長度依大棚長度而定。在“過道”上設噴水管線一條,每隔1.2cm按“品”字形扎眼,安裝霧化噴頭。待搭建完畢后,在地面上撒一層生石灰,可防止雜菌發(fā)生。
3 原料與配方
桃、梨、板栗等果枝屑、闊葉樹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以及蘆葦?shù)榷际窃耘嗪谀径^好的原料;原輔材料要求新鮮、無蟲、無霉變。各地可因地取材。
配方:1)木屑78.5%、麩皮12%、棉籽殼8%、輕質碳酸氫鈣1%、石灰0.5%;2)木屑30%、甘蔗渣22%、玉米芯或蘆葦?shù)?2%、麩皮12%、棉籽殼12.5%、輕質碳酸氫鈣1%、石灰0.5%。
4 菌棒制作
4.1 拌料
根據(jù)生產所需的數(shù)量按照配方比例進行配料,加水拌料,料水比以1:1.2左右為宜,棉籽殼要提前1d預濕,拌料時力求均勻,培養(yǎng)料含水量一般控制在52%~56%。
4.2 裝袋
裝袋采用規(guī)格為15cm×55cm×0.05cm的聚乙烯塑料袋,使用螺旋式裝袋機裝袋,每臺可裝1000袋/h。裝料時要求松緊適中無膨脹變形現(xiàn)象,平均每棒濕重約1.6~1.75kg,將袋口料面壓實平整并將料渣清除干凈后及時用編織帶綁緊扎口即可。裝袋過程應不超過6h,以防培養(yǎng)料酸化。
5 滅菌
裝好的料棒置于周轉滅菌小車或周轉筐中,推入滅菌鍋內滅菌。常壓滅菌要求4h內鍋中料棒溫度盡快升至l00℃,保持18~20h,若火力不強,遲遲不到l00℃,培養(yǎng)料易變酸。卸鍋后搬入預備好的清潔接種房或無菌車間冷卻。
6 接種
料溫冷卻至30℃以下后,放在凈化車間無菌室內接種,無凈化條件的情況下一定要用接種箱進行消毒接種。每棒在單面打三個穴,因南方菌棒制作時正處于高溫季節(jié),接種時應加大菌種用量,0.5kg菌種接20棒左右,菌種盡量成塊成團塞入穴中。接種時要求接種迅速,盡量縮短接種穴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污染率。如果在接種箱內接種,應控制箱內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溫度超過30℃、空氣相對濕度超過85%時應停止接種。接種后須及時套好外袋再出箱(室),套袋采用規(guī)格為18cm×60cm×0.01cm的聚乙烯薄膜塑料袋。
7 培養(yǎng)
培養(yǎng)室要求清潔、干燥且室內空氣濕度控制在70%以下,接種后菌棒在室內按“#”字形擺放,不得蓋壓接種口,每層3棒,層高不超過6層,行距40~50cm,行向朝門、窗或者通風口。在菌絲培養(yǎng)初期(7d以內),培菌室內溫度控制在23~25℃;在培菌中、后期,培菌室內溫度控制在20~23℃。培菌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避光培養(yǎng)。培養(yǎng)時注意氣溫變化,防高溫燒菌。接種口菌絲圈直徑達7~8cm時,翻堆一次“#”字形疊放,每堆6~7層。盡可能做到適溫環(huán)境培養(yǎng),以增強菌絲自身活力和菌棒自身的抗逆性,提高抗流耳能力。翻堆時結合檢雜及時清理污染綠霉等雜菌的菌棒,以便重新利用。
8 刺孔開口
菌絲滿棒后脫去套袋,繼續(xù)培養(yǎng)5~7d便可進行刺孔開口。選擇晴天(早晨或晚上涼爽時段)或陰天用開口機刺孔開口,一般開“Y”或“O”形小口,開口直徑0.3~0.4cm,開口數(shù)量220~240個。刺孔后菌棒在室內按“#”字形堆放,層高不超過6層。室內須保持空氣流通,及時散熱,要求散光照射,加大室內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0%左右。刺孔后菌棒在室內養(yǎng)菌5~7d,促進損傷菌絲體活力恢復,當孔內菌絲出現(xiàn)絨毛狀封住出耳口時即可搬到出耳棚掛棒。
9 掛棒
在棚內框架橫桿上,每隔20~25cm按品字形系緊三根尼龍繩,在底部離地面20~30cm的位置打結。然后把第一個菌棒夾在三根尼龍繩中間,并在三根尼龍繩上扣上三角環(huán),即可掛完第一棒,第二棒按同樣步驟將菌棒托在三角環(huán)上,以此類推掛完4棒為止。每個大棚掛棒結束后要在地面鋪一層遮陽網(wǎng),防止?jié)菜畷r泥沙濺到耳片上影響產品質量。
10 出耳管理
10.1 催耳期
催耳期即集中耳基形成期。由劃口到形成珊瑚狀的黑線,期間要求保持棚內濕度為90%~95%,溫度為15~25℃,以18~23℃最佳。一般早晚各噴水1次,晴天每次噴15~20min,陰天每次噴10~15min,雨天不噴。耳基形成前若氣溫過高,棚頂可采取覆蓋遮陽網(wǎng)和棚頂噴水的方式降溫。
10.2 耳芽期
珊瑚狀耳基長至2~3cm,開始伸出小耳片。耳芽大量形成后,加大噴水量,每天噴水2次,早、晚各1次,晴天每次噴20~25min,陰天每次噴20min左右,雨天不噴。
10.3 耳片生長期
耳片生長期間耳芽生長較快,幾天后便長成不規(guī)則波浪形耳片,形成“雞冠” “菊花”狀耳叢。此期間保持棚溫15~25℃,濕度90%~100%。早、晚各噴水1次,每次噴水時間延長至30~40min。隨著耳片的長大,應逐漸加大噴水量,觀察耳片吸水程度適當調整噴水時間,當耳片邊緣吸足水分,恢復耳片自然狀態(tài)時停止噴水。在水分管理上,白天畦床內濕度小,傍晚和清晨噴水提濕,若出現(xiàn)干濕交替,結合通風的管理方法可有效減少流耳的發(fā)生。
11 采收與采后管理
耳片伸長至4cm左右,邊緣開始出現(xiàn)波紋狀,卷邊未平展,耳根收縮,腹面出現(xiàn)少量白粉層時為采收適期。應選擇晴天采收,采收前一天停水。采取采大留小、采密留疏的方式分批采收,采收時留在菌棒上的耳根必須及時清除干凈。采收量超過50%的,停水2~3d,然后按耳片生長期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采收量未超過50%的,在采收后可直接按耳片生長期管理方法進行噴水管理。采后將木耳平鋪在曬簾或尼龍紗網(wǎng)上進行離地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