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反季節(jié)埋筒覆土栽培,與常規(guī)栽培技術有一定差異性,其關鍵技術控制點掌握好以下幾項:
1、場地選擇 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qū)較適合。無論是南方或北方,只要掌握夏季7-9月份,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8℃的地區(qū)均適合栽培。而海拔較低,夏季菇棚內溫度超過極限溫標的地區(qū)不宜栽培。因為香菇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為5-25℃,超過30℃子實體無法形成與發(fā)育。產地宜選地勢平坦,水源潔凈,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既通風保濕,陽光西照時間短,又有適度散射光的地場為好。菇場需搭蓋遮蔭棚。
2、生產季節(jié) 菌袋制作接種宜于1-2月進行,經過室內養(yǎng)菌70-80天,至5月上旬進棚脫袋埋筒覆土,6-11月為產菇期。海拔較低的平川地區(qū),可提前于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制袋;北方高寒地區(qū)早春氣溫較低,菌袋制作可適當推遲到2-3月進行。在安排生產時,因地制宜,參照當?shù)貧夂?,以初夏適于長菇氣溫15℃作為始菇期,以此為界,往后倒退80天,作為菌袋制作接種期。這樣才能確保菌袋培養(yǎng)與產菇處于最佳自然氣溫。
3、適用菌株 適用于埋筒覆土夏季長菇的菌株,總的一個原則:應以高溫型的品種?,F(xiàn)有菌種市場上常見的Cr-04、Cr-20,廣香47、武香1號、8001、蘇香1號、9015、興隆1號等均屬高溫型菌株。其菌絲耐高溫,出菇中心溫度在15-30℃之間。對于中溫偏低型和低溫型的菌株,均不可引用,否則盛夏子實體難以形成,或盡長劣菇。這是一個關系栽培成敗的關鍵技術控制點。
4、菌袋制作 培養(yǎng)基配方與常規(guī)基本相似。常用雜木屑78%,麥麩18%,碳酸鈣2%,磷酸二氫鉀0.5%,蔗糖1.5%,料與水1:1.2,含水量60%左右,PH值滅菌前6.5-7.2。栽培袋選用低壓聚乙烯折角袋,規(guī)格15x55cm。采用裝袋機裝料,每袋裝干料量750-800克,濕重1600-1700克;采用汽氣常壓高溫滅菌,料袋上灶后力求4-6小時內達100℃,在這個溫標基準上,保持24-30小時,達到基質徹底殺菌。料袋卸灶冷卻至28℃以下時,每袋打4個接種穴,接入香菇菌種;并在23℃-25℃,清潔、干燥、避光、通風的室內培養(yǎng)70-80天生理成熟。
5、出菇管理關鍵技術:
(1)整畦搭棚。排放菌筒的地面畦床,寬140cm,畦高30cm,中間留40cm走道(排水溝)。畦床上用沙壤土鋪平。畦上用竹片(長6m,寬2-3cm,間距1m),作為蓋膜拱棚,并在拱棚上搭建遮蔭棚架,棚頂及四周蓋遮蔭物。
(2)脫袋覆土。將生理成熟的菌袋搬進棚內。邊脫袋邊蓋膜,防止菌筒失水;同時在畦床上橫放3排脫袋后的菌筒。菌筒要輕拿輕放,接種口朝上,菌筒之間留3cm的間隙。排筒后在菌筒上鋪一層1.5cm厚的沙壤土,然后用掃把將土層掃入筒與筒的縫隙中,使其形成平面的菌床。同時噴水讓土壤落實筒縫間。促使菌筒表面干濕交替,促使菌筒表面轉色。
(3)生態(tài)控制。出菇主要控制好溫度、濕度、空氣、光照四個要素。任一條件不適宜時,都會影響香菇的產量。香菇是好氣性菌類,生長環(huán)境如果通氣不良、二氧化碳積累過多、氧氣不足,子實體發(fā)育受到明顯的抑制,就會出現(xiàn)畸形菇。溫度以15-25℃長菇最適,菌筒轉色后需進行晝夜溫差刺激,誘發(fā)菇蕾發(fā)生。空氣相對濕度85-90%,需要散射光照。要加強拱棚內通風,拱棚上的薄膜在晴天、陰天時不要蓋,雨天蓋膜防止淋雨。夏季7-9月氣溫偏高時,畦溝內灌流動水,促使?jié)穸仍黾樱岳L菇。
(4)微噴供水。長菇供水采用微孔噴水軟管,每畦按裝一條,晴天打開供水開關,噴灑霧化水1-2次。
6、采收續(xù)管。夏菇以鮮品應市為主。當菇體長至7分成熟,菌蓋尚未完成展開時采收。采收時輕拿輕放,及時冷藏、運輸、應市。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殘留在菌筒上的菇腳,并按正常出菇管理。一般采后3-5天,菌筒上留下的采摘傷口恢復至發(fā)白,并轉紅棕色時,即轉入第二潮菇的催蕾管理。充分利用自然溫差,整個長菇季節(jié)6-9月,這段時間內可采收8-12潮菇。每次采收后,都要清理筒面殘留,并揭膜通風,讓菌筒生息養(yǎng)菌后,噴水增濕,溫差刺激,促使續(xù)生菇蕾。盛夏高溫時,菇棚應加厚遮蔭物降溫,促使自始至終能夠育成優(yōu)質品,獲得更好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