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對食用菌產量、質量影響較大。據統計,食用菌常見的害蟲有90多種,害螨近30種,每年因蟲害導致的食用菌減產量約在25%左右。使用農藥控制蟲害,但容易用量過度,對食品安全及環(huán)境造成威脅,因此應以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綠色方法控制蟲害的發(fā)生。
食用菌蟲害的防治主要有物理、化學、生物3種方式,為了保證食用菌的食用安全,化學藥物防治手段不便大力推廣,盡量以物理、生物這兩大防治方式為主。
1. 化學防治
在每次栽培前,可使用適當農藥對栽培場所內原有的病蟲源進行滅殺、消毒。管理期間可在外圍定期噴灑廣譜低毒農藥,驅趕害蟲,避免害蟲向栽培區(qū)遷移。
2. 物理防治
1.1 源頭預防
源頭預防是指對蟲害進行源頭切斷,盡量避免害蟲蟲源進入食用菌種植區(qū)域。首先是合理選擇種植區(qū)域,應當遠離人類居住區(qū)、垃圾場、養(yǎng)殖場、糞堆等,這樣能有效降低種植區(qū)附近的害蟲數量和種類;其次是建立種植區(qū)域,將接種、培養(yǎng)區(qū)域與食用菌出菇管理區(qū)域分離,食用菌出菇管理區(qū)應保持通風、干燥;最后每批栽培前都應對所有場所進行消毒,消滅蟲源。
1.2 誘殺預防
黑光燈的滅蟲原理是害蟲普遍具有趨光性。黑光燈搭配洗衣粉水溶液能夠有效對害蟲進行殺滅,降低害蟲的密度。粘蟲板主要用于滅殺雙翅目類害蟲。針對害螨可使用餌料誘殺,及在出菇區(qū)放置一些糖醋液等餌料,對螨蟲進行誘殺。防蟲網是避免害蟲進入栽培區(qū)的有力手段,門窗等開放處最好設置防蟲網,進出菇房更換衣物并隨手將防蟲網關好。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了生物之間的天敵性和食物鏈來減少害蟲的數量和密度,是一種無污染、高效率的抑制方式。例如,可以將平菇套種在水稻田中,利用水稻田中的捕食性蜘蛛對平菇可能會有的蚊蠅類害蟲進行防治,以保護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利用球抱白僵菌等菌株對害蟲的幼蟲和成蟲造成侵害,以降低食用菌種植棚室內的害蟲量。
食用菌的蟲害防治工作要以預防為主。應多借助物理和生物方法,盡量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食用菌中殘留化學藥劑影響消費者的健康,也避免使害蟲產生抗藥性,保證食用菌產量和質量的同時,保障種植戶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