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措辭既清晰地表達意思,又不傷他人情感和自尊,連批評對方都能讓其愉悅地接受,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要說80后難掌握,有人就是到了80歲還是不懂。
如果說生于80年代的年輕人不斷沖擊C某O職位已不足為奇,那么一個留著汗毛當胡髭、面帶職業(yè)性微笑的年輕經(jīng)理人在回答一個尖銳問題時說出如“我們對此表示極大的關注,并在做出積極的回應……”的屁話時,多少會激起旁觀者的好奇:說這些與他們年齡極不相稱的話,他們會有多痛苦?
事實上大多數(shù)年輕管理者也許業(yè)務交際很強,但在措辭上就是不可救藥的年輕。比如我遇到的一個24歲的北歐公司駐中國首代,他自豪地說:我手下員工有比我大十歲的,但有時候,年齡和能力并不成正比。這句話無疑會讓那位34歲的同事很傷心。
有個朋友對一位商會主席的措辭稱贊不已。那是在一個業(yè)內(nèi)聚會上,有人提到一位臭名昭著的同行,大家紛紛用自己目睹的事例印證一個觀點—此君乃小人也,正巧“小人”剛剛離職,這也讓更多的人表達對他的不滿。這時,商會主席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他已經(jīng)很努力了。”用我朋友的話說:“這句話涵蘊豐富,一切褒貶盡在其中。怎么我就想不起來呢?”
還好他想不起來。假如這世界上人人都說著這種涵義豐富、蘊味深刻的話,那么聚會中的聊天早就成了面目可憎的災難。能給人帶來愉悅的總是那些渾身帶著機靈幽默,就算貶低了誰也無傷大雅的俏皮話。
這也是奧斯卡頒獎禮越來越難看的原因之一。為了維護職場人脈,念一長串感謝名單成了大多數(shù)獲獎者的必須。盡管言辭毫無趣味,但能拿到更多工作機會的,一定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