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鄉(xiāng)位于龍泉的東南部高山上,東鄰云和,西接景寧、慶元,蛟垟村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蛟垟村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于地處海拔山區(qū),村莊山高水冷,日照不足,無霜期短,歷年來村民都以外出做菇為業(yè)。從宋代開始,這里就有山民外出做菇,明清時期,外出菇民一代接一代,層出不窮,因此,這里就成了龍慶景菇民的中心區(qū)域。
蛟垟為菇民密集區(qū)之中心,所謂“種菇頂鬧蛟垟源,常年出門有幾千”,這是民國十二年的記載。菇民世世代代以香菇謀生,千百年來,每當秋天“楓樹落葉,夫妻分別”,男人們不分老少,凡能出門的都上菇山了。
他們的菇場遠在福建、江西、安徽、乃至四川、云南、廣西,舊時交通不便,上路都要走半月一月,上山后搭一簡易菇寮,便開始砍樹種菇,直到第二年清明前,氣溫升高,種菇季節(jié)過去,此時已是“楓樹抽芽,丈夫回家”。菇民返鄉(xiāng)后,擔回一些大米,合家團聚,然后翻耕有限的糧田。世代如此,她們所擅長的就是以香菇孢子自然繁殖的方法砍花法栽培。
砍花有三項作業(yè),一為砍花,二為溜花,三為開水口。這三個內容技術性較強,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菇民能夠把握。多數菇民砍樹不砍花,砍花師傅則砍花不砍樹,此等砍花師傅在菇民中只占15%。
(1)砍花:砍入木質部的稱為砍花,多數樹種采用此法。
(2)溜花:斧口砍入樹皮或樹皮1/2、1/3處,或深入于樹皮形成之間,形成層,亦即菇民所稱那一層白膜未破,或有年破壞,或有所破及,均成“溜花”。
“砍花法”技術含量很高,無法仿照,只憑實踐經驗。當空氣中的“孢子”落入被砍的樹種上,成長菌絲,歷盡三年后才能長出香菇來。這樣,才能有收獲。如果遇到天氣干旱或澇災,還有蟲鼠侵害,產量會大受影響,菇民的收成降低,生活會自然窘迫。
久而久之,蛟垟一帶的菇民都學會了“砍花法”的技術。
蛟垟村,香菇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一個值得回味的歷史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