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屬于自然界分布的一類真菌生物。世界上唯獨中國古人最早認識、研究、藥用和信仰靈芝,并視為仙草和祥瑞之物。我國大量的古籍、史料記載了靈芝,并反映在醫(yī)藥學、民間文學、宗教信仰、建筑藝術、古典哲學、生物分類及栽培等各個方面。古埃及和古希臘人崇拜蘑菇為“神物”,然而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產(chǎn)生的影響,卻遠遠不及靈芝。從公元前一世紀以來,靈芝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考驗,仍不失藥用功效,現(xiàn)在又成為科學家多方面研究應用的對象。我國有關靈芝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種類資源,又成為國內(nèi)外關注的焦點。
中國古代對于靈芝的認識起源于《山海經(jīng)》中關于炎帝幼女“瑤姬”精魂化為“萄草”即靈芝的神話故事。后經(jīng)加工逐漸演變,更加富于神奇色彩。原來在《禮記·內(nèi)則》(公元前300年)中記述靈芝“無華而生者日芝木而 ”。在《爾雅翼》(公元前290年)記載“芝,瑞草,一歲三華,無根而生”。說明我國古人把靈芝看作不同于有根、莖、葉的植物。
《淮南子·山訓篇》(公元前139年)中說“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盤石之上”。屈原在《楚辭·九歌·山魂》(公元前290年)中講,“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東晉的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340年)中說“夫芝菌者,自然而生。”這是對靈芝生態(tài)習性的描寫。古人在認識野生靈芝的基礎上又探索培養(yǎng)方法,于是在《仙經(jīng)》中有“五木種芝,芝生。”東漢王充在《論衡·初稟篇》中便有“紫芝之栽如豆”之說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六芝”即青芝、赤芝、黃芝、黑芝、紫芝。葛洪在他的《抱樸子》中著錄了五種靈芝草圖。尤其這位古代著名醫(yī)學家、道教人物,又潛心于探索服食芝類長生之法,撰寫了有關論著,雖然帶有宗教求仙的神秘色彩,但仍然對后世服食靈芝之功效產(chǎn)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他的論著還促進了古代其他菌類的研究和應用。據(jù)說僅出自魏晉道教人物之手的芝草類專著估計約百種以上,這在世界菌類史也是罕見的。后來的《唐新修本草》(659年)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記錄“六芝”類真菌重要的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