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浙江慶元的吳三公發(fā)明了香菇砍花栽培,在巍巍的百山祖下,慢慢向外面延伸,遍及慶元、龍泉、景寧三縣,這工藝也培養(yǎng)了一大批生產香菇的技術工人先在福建、江西、安徽,后至川、陜、云、貴等省,浪跡半個中國。在慶元香菇博物館里,陳列著800多年香菇發(fā)展的實物,更為重要的是,這座城市的人一直以來都以生產香菇受過皇封而興奮著。
相傳明朝初期,因久旱無雨,皇帝朱元璋為祈雨,下旨一律戒葷素食,數(shù)日后已食而無味病倒床上。國師劉伯溫獻上香菇,朱元璋食后頓覺神怡,贊口不絕,下旨把香菇定為 “貢品”。并下旨詔告天下龍慶景三縣專種香菇,其它地方的人一律不允許種香菇。民間有“國師獻山珍,香菇成圣品,皇帝開金口,諭封龍慶景”之說。
雖然是傳說,以朝廷的名義將一個農產品的生產進行保護,可能性還是非常之大。因為這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由于理學思想的影響,明代興起反商業(yè)的思潮,商業(yè)并沒有像唐、宋、元時那樣得到發(fā)展,反而是繼承了輕商的傳統(tǒng),回歸到過去重農的思想中,這一產業(yè)肯定是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可以斷定明朝時香菇生產非常興盛,要不然宋代的吳三公也不會被明神宗敕封為"判府相公"了。
“討皇封”也成為香菇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在現(xiàn)在的一些舞臺劇中還鮮活的得到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