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功夫,是慶元特有的原生態(tài)傳統(tǒng)武術,2012年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傳統(tǒng)武術相傳是由出生于南宋年間、香菇鼻祖吳三公編創(chuàng)。自南宋開始,冬季農閑約四個月時間,我縣大部分勞力外出到閩、贛、皖等省的深山老林,搭木寮上山伐木做香菇。由于時常遇到劫匪歹徒或猛獸,吳三公便研究了一套與之進行搏斗的防身武術,在菇民中歷代流傳。日前,記者走訪了“香菇功夫”非遺傳承人吳輝錦。
“哈、哈、哈……”見到吳輝錦時,他正在縣城沁心園住宅區(qū)一地下停車庫里練功。“老鷂翻身”、“雙龍出洞”、“山羊翹角”、“水牛跑角”……擲地有聲的口令,伴隨著優(yōu)美連貫的動作,一招一式都蘊涵著傳統(tǒng)的菇鄉(xiāng)文化元素。
據了解,最初香菇功夫主要包括扁擔功、香菇拳和板凳功三種形式,后來逐漸衍生出鐵尺花、斧頭花、五花八門刀等一連串動作。
在地下車庫墻角擺放著大刀、斧頭、扁擔等兵器。“這就是我的練功房,能夠遮風擋雨,又不會影響到別人。”一開口,78歲的吳輝錦聲如洪鐘。
“這是練拳的地方,每天都要打500多拳。”吳輝錦指著墻上一塊發(fā)黑的區(qū)域說,他對著墻面一陣捶打,就留下了深深的指印。因為日復一日的敲擊,墻面才變成了黑色。
棒、刀、拳……吳輝錦一一作了展示。“我身體健康,幾乎不生病,是香菇功夫的神奇功效。”吳輝錦介紹,他是嶺頭鄉(xiāng)陳鑒坑村人,早在17歲時便到福建做香菇。因為外出謀生,常遇強搶豪奪之徒,因此跟從舅舅學得一身香菇功夫。“以前是用來防身,現(xiàn)在則當健身了。”雖早就不外出做香菇,但這身“香菇功夫”卻沒丟。
60多年來,他從沒有間斷過練功。每天凌晨3點起床,練到5點半,再到菜場買菜回家。喝杯小酒后繼續(xù)練功夫,每天練功5小時是雷打不動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天天練才不會生疏,才會有進步。”吳輝錦感悟道。
如果肩上挑著香菇,遇到土匪怎么辦?記者好奇地問。吳輝錦笑著比劃起來,只見他將扁擔一傾斜,便讓香菇安全著地,然后迅速抽出扁擔,三兩下便將其對準了記者的脖子。“各種套路都可以隨機應變、以一生萬,香菇功夫自然學無止境。這扁擔就是菇民特有的集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于一體的‘光棍擔’。”他說。
吳輝錦說,現(xiàn)在他還多了一個愛好:練書法。走進他的書房,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練書法需要聚力凝神,排除一切雜念,只有這樣才能力送筆端,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他說,練書法和練功的道理是相通的。他練書法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練功。
“香菇功夫能夠不斷傳承是最開心的事。”吳輝錦說,2011年縣城東小學被列入麗水市首批非遺傳承基地,并被授予“香菇功夫傳承教學基地”,作為市香菇功夫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的他自然成了總教練。而今,他將一門心思放在教授香菇功夫上,會定期到城東小學給“小徒弟們”傳授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