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狂愛雞樅 皇后想吃都不給
發(fā)布時間:2016-0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wù)網(wǎng)
雞樅乃是一種菌,屬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食用菌。生長于亞熱帶及其以南地區(qū),我國的云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區(qū)均有出產(chǎn)。雞樅菌的生長非常奇特,其褐色或黑褐色菌柄與地下的白蟻巢相連,并且與白蟻有著密切的共生關(guān)系,所以又被稱為蟻。它的菌蓋呈圓錐形,頂部暗褐色,邊緣為灰色,呈輻射狀開裂,像羽毛的樣子。
中國食用雞樅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即有記載。《本草綱目》、《通雅》等古籍也都有記載。雞樅有許多不同叫法,《七修類稿》稱雞宗,《五雜俎》稱雞蹤,《滇南新語》稱雞樅,《閩產(chǎn)錄異》稱雞樅棲菇,《廣菌譜》稱雞從蕈;此外民間還有雞絲菇、逗雞菇、三大菇、三堆菇、鉆子頭、傘把菇、白蟻菇等眾多俗稱。雞樅長得肥厚粗壯,色澤潔白,質(zhì)地細(xì)嫩,烹制為菜具有鮮香甜美、脆嫩滑潤的特色,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美。明代就曾將其列為貢品,如唐代楊貴妃嗜愛的荔枝一樣飛騎傳送。有趣的是喜食雞樅的明熹宗,吃的時候竟不舍得讓皇后嘗一口,可見其是何等美味了。楊慎在詩文中將其喻為瓊英、玉之;清人趙翼《路南食雞》則贊道:“鮮于錦雉膏,腴于錦雀腹。”
雞樅美味何處而來,恐怕還得從它與白蟻的共生關(guān)系探尋根源。據(jù)說有白蟻窩的地方就有雞樅生長,在云南的山坡林地,很容易發(fā)現(xiàn)白蟻的巢穴。這種白蟻就是那種可以造成禍患,瞬間將一座木屋蛀蝕一空的族類。其窩高于地面一尺左右,通常幾個坑連在一起,有臉盆一般大小,雞樅的菌圃就生長在里面。而菌圃乃是由工蟻的消化和半消化的殘余物與雞樅菌絲及其他成分共同建造的,是雞不可或缺的培養(yǎng)基地。那么營建菌圃對白蟻有什么好處呢?原來菌圃對蟻巢起著保溫作用,有利于蟻卵孵化,同時還可以作為蟻群儲存糧食的基地。在糧食匱乏的冬季,白蟻還可以雞菌絲為食物;等春天來了,白蟻則把消化物重新提供給菌圃,雞菌絲便很快茂盛繁殖。只要白蟻窩不受到破壞,雞樅甚至能夠在此生長六七十年。
這真是一種奇妙的關(guān)系,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水母與蝸?!芬粫袑懙降尿因跖c??墓采P(guān)系,生物界的共生關(guān)系不但是一個現(xiàn)象,而且是整個世界的象征。而螞蟻這種小昆蟲,實在讓人不敢小看,正像劉易斯·托馬斯所說的,作為個體,螞蟻微小之極,可是當(dāng)它們成群結(jié)隊地行動時,誰敢肯定螞蟻沒有一種集體的思想--甚至是比人類更偉大的思想。(來源:中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