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紛紛,蘑菇似乎是在一夜之間長出來的,漫山遍野都是,讓我們措手不及,放牛娃忘了帶籃子,只得用小山竹條子穿一串子蘑菇回家。
過了暮春,進入初夏,梅雨季節(jié)或遲或早總要來的,早的時侯在端午節(jié)前后,遲些的則到五月底了。遲到農(nóng)歷六月底的不多見,因為六月初六那天,一般都是響晴天。民間傳說那一天皇帝是要曬龍袍的,又云“六月六,曬得雞蛋熟”。
梅雨季節(jié),總有十多天或二十天的陰雨,悶熱潮濕,老房子的墻壁和地面以及柱子下面的石墩都冒細水珠兒。
這時,困在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里面,梅雨在淅淅瀝瀝的下著,空氣里彌漫著潮濕的味道。不暢的境遇加重了這份陰晦,整個人懶懶散散的,仿佛也快要發(fā)霉似的。但去了鄉(xiāng)村卻是另一片天地,雖然也是濕漉漉的,但帶著香味的空氣,翠綠欲滴的山林,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是一幅煙雨濛濛的山水畫。
昨晚又下了一場纏綿的雨,夾著微熱的空氣,樹林里,厚厚的積葉下面的泥土突然伸個懶腰,在醞釀新的生命。第二天,便冒出許多可愛的腦袋,再長大點,像一把把童話里的小雨傘。
我們通常起得很早,伙伴們相互邀著,踏著清晨的微風(fēng),寂靜的山林一下子歡快明朗起來。
采蘑菇我們都會全副武裝,不能穿太短的衣服,樹叢里有許多的毛毛蟲,還得防著可愛的蛇親吻你。一個籃子是必要的,再拿一只木棍,大家一定想,這有點像丐幫的行徑!
許多人都在關(guān)心,要棍子干嗎?用途大著呢,蘑菇一般都藏在樹叢里,有時候很難判斷里面有沒有,用手去探,終究有點危險,誰也不知道你面有什么等著你,但用根棍子一撥,一切盡收眼底,關(guān)鍵時還可以施展打狗棒法。
故鄉(xiāng)的山里有許多的蘑菇,好多我叫不上名字。有一種長得表面綠綠的,我們叫它“綠豆菇”,這是我認(rèn)為長得最漂亮的蘑菇,后來上《植物學(xué)》,發(fā)現(xiàn)書里面有一種蘑菇和它一模一樣,只是被科學(xué)家冠以“香菇”;還有長得很白且細嫩像小姑娘臉蛋的我們叫叫“糯米菇”;還有“胭脂菇”,“芝麻菇”,“雞爪菇”……
其中味道最為鮮美的是“雞子菇”,“雞子”是我們的方言,雞蛋的意思。在我們當(dāng)?shù)兀u蛋可是大大的補品,我小時候老往雞窩里瞅,所以可見這種蘑菇的美味了。這種蘑菇有一個特點,它一般長在紅壤里,要么不長,要么一窩,幾十個,時常見到有人在地里干活,抱回一堆,夠吃一天的。當(dāng)然也有單獨長的,但我們就不叫它“雞子菇”了,改名為“孤老菇”,明明是同一種蘑菇,卻有了兩個名字,到是有點意思了。
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的,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懂得這些,知道哪些蘑菇有毒,我們稱之為“蛇菇”,即使采了“蛇菇”回來,還有大人在家把關(guān)呢。不過偶爾還是有人因為吃了有毒的蘑菇犯病的消息。
蘑菇的味道真的很不錯,但對于孩子來說,真正的快樂在于采蘑菇。熱鬧的樹林,我們的笑聲此起彼伏,經(jīng)常聽見有人喊:“我采到一個大‘綠豆菇’了!”,那邊又叫:“……”。不知什么時候太陽已經(jīng)升起,小鳥也在愉快的歌唱了。露珠和汗水在臉上打著滾,在陽光底下晶瑩剔透,折射出七彩的光。
回去時,定是每個人都挎著沉甸甸的籃子,里面裝滿了各種蘑菇,大家說笑著,時不時的從籃子里面拿出一個蘑菇向大家炫耀,有不服氣的一定要比個高低。
新鮮的蘑菇洗凈后就等著母親做來吃了,怎么做怎么好吃,我吃的多的是母親用薯粉拌著蘑菇熱炒,那一頓飯肯定要多吃一碗米飯。
其實我最喜歡吃的到不是新鮮蘑菇,是曬干了的蘑菇,和臘肉放在一起燉,味道好極了,還沒吃到嘴里,那香味早讓我滿口的分泌物了。我總覺得曬干的野蘑菇比買的香菇好吃多了。
只是這一切都只能是一種回憶了,自從上了大學(xué),就再沒采過蘑菇,故鄉(xiāng)的山也離我愈來愈遠了,只有在夢中,我還能看到那一只只可愛的精靈。再或許只有嘴角還微微殘留著故鄉(xiāng)的消息和童年嘻笑的快樂,是蘑菇的幽香。
(文 / 馬蹄清夜月)